近日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
成功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
实施省内首例
国产方向性电极系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此次手术标志着
福建省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女子帕金森病加重
医生用这个技术救了她
今年50岁的谢女士在六年前出现了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症状,静止、紧张或激动时表现尤为明显,并伴有行动迟缓、左上肢僵硬及步态不稳等症状。经该院神经内科专家诊断,谢女士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经规范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近一年来,谢女士的病情持续加重,双上肢僵硬、抖动症状明显,行走困难加剧甚至需依靠拐杖辅助。为寻求进一步治疗,谢女士再次前往泉州市第一医院就诊。
接诊后,神经内科主任蔡江萍对谢女士进行全面评估,确诊为帕金森病HY2.5期,随即联系神经外科主任张晋宁、功能神经外科亚专业蔡紫峰副主任医师开展多学科会诊。经严格外科评估后,专家组确认谢女士符合DBS手术条件,并决定首次采用国产方向性电极系统为患者实施治疗。
据蔡紫峰介绍,方向性电极是一种用于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的特殊类型电极。其最大特点是电极表面能够产生定向的电流,将电流集中在特定的脑区。这使得电流的分布更加精确,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从而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此次,首次采用国产方向性电极系统为谢女士实施手术 ,一方面是其创新方向性刺激技术可精准作用于目标核团特定功能亚区;另一方面是其具备较高容错性,在电极轻度偏移时可避免刺激副作用,降低二次手术风险。
术中,蔡紫峰副主任医师综合运用磁共振影像结构定位、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及临时电刺激验证技术,成功完成大脑精准电极植入与胸部脉冲发生器置入手术。在术后不久,谢女士成功完成脑起搏器调控开机。
“方向性电极的手术方法与传统电极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术后的程控更加精准,也更加复杂,需要患者具有较高的认知,更强的耐心配合度,同时,对医生的神经解剖、空间结构等方面能力要求更高。”蔡紫峰表示,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植入脑起搏器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开始。未来,他们也将以此为起点,医患将共同携手,为对抗帕金森病而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该院已接连开展了多例DBS手术,使用的是进口的传统电极,开机后,也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患者们都非常满意。
作为福建省首例国产方向性电极系统DBS手术的成功案例,该项目不仅为帕金森病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也为省内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何识别帕金森病早期信号?
●单侧肢体轻微抖动或僵硬。
●动作变慢、精细动作困难(如系鞋带、写字变小)。
●走路时手臂摆动减少,步态不稳。
●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如噩梦频繁)。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
专家提醒:帕金森病无法根治,但通过“药物+手术+康复”的综合管理,多数患者可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新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鸿鹏
通讯员:小呜
来源:福建卫生报,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