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慢病管理也是医疗护理短板。庞大的康复需求,需要相应的康复资源的建设和供应。当前,康复医学在我国尚在起步期,科技含量高、发展空间十分广阔。2021年7月,青岛被列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城市,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在此背景下,青岛如何为引进优质康复辅助器具企业、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在今年青岛两会期间,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总商会副会长、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首宏医疗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海波带来提案:推动打造青岛市成为康复医疗器械高地。
“作为优渥自然人文环境造就的疗养胜地,青岛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康复大学、扎实的制造业基础,还汇聚了人才、创新等产业发展关键要素,为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注入了‘底气’。”徐海波认为,康复辅具是一个跨学科、具有很强产业带动能力的领域,青岛发展康复辅具产业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抓住产业制造和应用两端,加速康复辅具产业集聚发展。
徐海波在调研时发现,青岛市康复医疗器械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规模以上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余家,占全国康复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1/50,高端康复设备种类少、品牌认可度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急需推进行业的发展。徐海波委员还发现,青岛缺乏相关的产业倾斜政策、缺少代表性的产业聚集园区、康复辅助器具审批期限较长、专业人才较匮乏。
面对康复医学产业这片蓝海,徐海波建议,在培育壮大康复医疗制造业方面,可以借助政策和市场优势,打造一批示范性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重点引进康复辅具生产、经营、研发、检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智能康复机器人等中高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形成“百亿康复辅具产业园”,补足目前产业聚集区和展示平台不突出、缺乏龙头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短板。
同时,加快打造康复医疗新体系。按照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总体思路,打造由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门诊组成的特色鲜明的康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以远程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区域医疗服务协作平台建设,为康复远程诊疗、评估训练等提供技术支撑。
徐海波还表示,要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能力。积极推动“医工结合”,积极探索将基本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依托康复大学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医院、企业对康复技术创新、康复辅助器具的科技研发力度。并且,要注重康复产业协同创新,积极整合康复医疗领域现有的实验室、行业协会等资源,组织或承办高端产业论坛、会议会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对于提高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按照‘方便租赁、社区协同’的思路,建设‘1+1+N’服务网络,即1个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中心,1个康复辅具洗消中心和N个社区康复辅具租赁服务点。探索‘线上+线下’租赁服务站点,设置1个‘线上’和N个‘线下’租赁服务试点开展租赁服务。”徐海波建议,对符合条件的有康复辅助器具租赁需求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分类给予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补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帆 报道)
下一篇:夫妻创业,这一超声公司拟A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