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状态下仅有旅行袋大小,质量轻、体积小、耐压强,可单人背负、急救车携带,展开后可容纳一个人轻松躺入……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成果汇展区,一个巨大的“胶囊”正从折叠状态逐渐展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心睿在现场一遍遍给大家讲解着这款由他和团队共同研发的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胶囊氧舱)。
“这是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是世界首台能达到标准医用压力的便携式高氧舱产品,相较于我们的平时钢制高压氧舱,它具备便携、易用的特性,而治疗能力与钢制高压氧舱基本相同。此外,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仅有19.64公斤的重量,一个旅行袋的体积可以放到车的后备箱里,随时带着它就可以抢救各种危重的缺氧性疾病。”
刘心睿向新黄河记者介绍,目前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主要应用于心梗和脑梗的治疗。患者发病情况下,红细胞通不过梗阻区域,但水可以携带着高压氧气通过去,减少细胞坏死,为支架溶栓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据估算每年可挽救生命135万人,降低致残1400万人,降低社会残疾照护成本2845亿元。
第二个应用场景主要是高原方向,包括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等。携带它的情况下,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基本就能控制甚至治愈疾病,可以大幅减少高原病的致死率,从93%降到3%以下。
10月28日,刘心睿告诉记者,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胶囊氧舱)项目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生物医药健康赛道中获得银奖。这离不开研发团队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刘向东研究员,用最先进的航空材料技术,打造了世界领先的舱体材料;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建立副所长,给予舱体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支持。这些先进的技术创新性应用,实现了胶囊氧舱世界最轻、耐压最强、体积最小的特性。
来源:济南时报,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