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趋势之下,康复医疗领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近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华鹊景医疗创始人吴剑煌。作为康复医疗领域产学研转化的代表,华鹊景医疗已推出上肢、手指、认知等多款智能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面世,将缓解康复领域现有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也将满足更多场景的患者康复需求。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利好之下,康复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即将超过千亿。
康复机器人缓解康复领域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我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手术机器人、医学人工智能和医学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后来主要从事康复领域的产学研转化。”吴剑煌博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自己从科研院所到创立华鹊景医疗的创业过程。围绕智能康复领域,华鹊景医疗主要关注智能康复机器人及智慧康复医疗解决方案的研发。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康复医疗的消费群体包括术后患者群体、老年人群体、慢性病群体、残疾人群体、儿童康复群体和产后康复群体等。在病患群体中,脑卒中(中风)患者群体的康复需求相对较大。
《中国卒中报告2020》显示,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2876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约394万例,有高达77.7%的患者将终身留有后遗症。在脑卒中患者群体中,85%的病患存在上肢功能运动障碍;同时,在言语、认知、吞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显示,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脑卒中存活患者恢复独立行走和自理生活,30%的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相反,若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的比例则仅有6%和5%。
“国内的康复医疗资源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吴剑煌表示,按照中风病人的数量来看,我国需要40多万的康复理疗师,但目前专业的从业人员只有两万左右,缺口非常大。采用机器人辅助人工进行康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由此,华鹊景医疗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已研发推出了上肢、手指、认知等多款智能康复机器人。其中,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Wisebot® X5可帮助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目前该产品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医院进行临床应用。
千亿市场红利待释放
将机器人技术应用至康复领域,不仅能够解决康复治疗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能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下来,方便治疗师为康复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分析,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通过智能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率与效率。”吴剑煌说道。
为推动康复医疗发展,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鼓励各地将增加康复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保健康复装备纳入七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适用于老年人需求的保健康复、智能辅助等医疗装备,攻关智能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
“在当下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中风年轻化的趋势下,我国未来的康复需求会逐步加大,康复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将超过千亿。”吴剑煌说道。
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利好之下,康复机器人市场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复合增长率为28.82%,康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占比也达到47%。
产学研加速场景落地
与手术机器人相比,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远多于手术机器人。不只是在三甲等大型医院,县医院、社区医院甚至养老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都是康复机器人的落地场景。
“我们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可以向患者提供智能评估、智能处方等,治疗师仅需按下机器上的‘开始’按钮就可以完成完整操作。”吴剑煌说道。而便利的使用方法也能促进康复机器人加速进入更多场景。
从构想、研发到产品的最终落地,康复医疗领域的产学研转化速度也在加快。据吴剑煌透露,目前该公司的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Wisebot® X5已研发至第三代,面向家庭场景使用的系列康复机器产品也处于注册评审阶段,未来康复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设备的应用场景还将进一步扩大。
“对比其他医疗场景,康复医疗场景需求更加碎片化。”吴剑煌说道,这导致每家康复企业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当下产学研的加速让越来越多厂商进入到康复领域。加速康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还需要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及资本的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