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进博会企业展的六大展区之一,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汇集了全球10大医疗器械企业、10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展示了众多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产品,不仅描绘出未来医疗的美好图景,也彰显出跨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惠及中国患者的决心和信心。
顶尖产品集中展示
在科技含量高、上新速度快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知名跨国医药企业带来了各自的顶尖“黑科技”产品,也为人们带来了洞见未来、拥抱健康的机会。
在GE医疗的展台前,无线双面探头口袋超声Vscan Air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款可以装进口袋的超声是世界上最轻便的无线双探头超声,可以拓展到更多临床场景,让医生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据介绍,今年进博会,GE医疗带来近30款融合全球资源和中国智慧的创新产品,其中10款为中国首发首展。
爱尔康展台前活动密集,多款全球创新成果集中发布。其中,搭载全球首台可采集患者全眼光学数据的设备InnovEyes Sightmap眼科综合测量仪、可生成3D虚拟全眼模型的Wavelight Plus全光塑技术是全球首发;LuxOR Revalia眼科显微镜是爱尔康在中国推出的首款眼科显微镜……
“中国是爱尔康重要的增长市场。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一直稳步增加投资。在进博会这一重量级、开放性平台参展,对于创新产品落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爱尔康中国区总裁柯瑞德说。
创新药械加快落地
参展商们习惯把通过进博会推动加速审批、实现“展品变商品”的创新药物称为“进博宝宝”。近年来,每届进博会都有不少“进博宝宝”诞生,进博会已经成为推进创新药械落地的“加速器”和“孵化器”。
连续6年参展的赛诺菲已有多项产品从展品变商品,其中一款“明星产品”达必妥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见证者,从获批、上市到医保落地的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速度”。自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上“首秀”后,2019年达必妥就被纳入第二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2020年7月,其获批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比计划提前了2年;获批后到供药仅用25天,产品上市5个月后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今年进博会前夕,达必妥再次获批新适应症。
诺华展台前的英克司兰钠注射液也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典型案例。这款全球首创超长效降血脂针于2021年11月在海外获批后首次亮相进博会,随后,通过“先试先行”等创新举措,相继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今年8月份在国内正式获批,目前已经在我国多地医院开出处方。
“进博会为推进创新药物上市的整体进程提供了重要助力,已经成为全球头部医药企业链接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介绍,今年是吉利德科学公司第二次参加进博会,公司去年在进博会重点展示的两款创新药物今年成功在国内获批上市,这让吉利德更加坚定了扎根中国市场的想法。“今年,当吉利德中国提出参加第六届进博会并大幅扩大展台面积的申请时,很快获得了总部的批准,这表明总部对于我们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本土化布局加速推进
近年来,“本土化”是各大跨国医药企业在华发展的一大关键词。在进博会上可以看到,和以往的投资建厂、本地生产等相比,当下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化布局已经深入到创新研发、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
“这是拜耳健康消费品本土化研发创新的重要成果。”11月6日,拜耳健康消费品专门针对中国本土患者推出的达喜复方消化酶胶囊(Ⅱ)在进博会完成了首秀。拜耳健康消费品首席科学官、全球研发负责人戴维·埃文登·查利斯(David Evendon-Challis)介绍,近年来,公司与本土伙伴不断深化合作,探索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保健解决方案。“中国不仅是我们必须赢得的关键市场,也将成为全球其他市场增长的催化剂。”查利斯说。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六年进博之旅,是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医药研发力量融合发展的见证。首届进博会上,复星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初次亮相。次年,Ion机械臂辅助的导航支气管镜系统入列。2020年单臂手术平台达芬奇SP手术系统亮相。今年,直观复星国产达芬奇Xi系统在进博会期间宣布正式上市,将惠及更多中国医疗机构和患者。
在流通环节上,跨国企业与国内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合作,共同丰富医疗机构应对疾病的手段,增加患者对创新产品的可及性。阿斯利康、欧加隆、赫力昂、晖致等7家企业在进博会期间与高济健康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从药房服务能力建设、供应链数智化升级、安全用药等更多层面探索新型慢病患者管理模式。艾尔建美学旗下科技护肤品牌丝缇珂与国药集团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和悠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供应链、线上线下渠道扩展等开展合作,加速产品进入消费端。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