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4日讯(记者 刘梦婷 通讯员 深卫信)2023年新增床位5500张,新增社康机构45家,建成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等10个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全省第一……3月1日,深圳召开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复盘2023年的工作,同时为2024年吹响“冲锋号”。会议强调,“十四五”下半段,深圳要调整完善卫生健康发展策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十大新体系。
2023年新增床位5500张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表示,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新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等13个项目,新增床位5500张,新增社康机构45家,全市床位总数达到7万张,全市共有医院177家、社康机构926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全省第一。
医疗卫生高地加快崛起,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跃居全国第38名,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10强。深圳推出的全国首个国际版医院质量认证评审标准,在全国5个城市13家医院开展评审。
健康深圳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圳成为全省第一批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地市,2023年为女性免费筛查“两癌”61.68万人次,为儿童青少年免费筛查近视314.8万人次,为适龄中小学生免费筛查脊柱侧弯179.4万人次,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4.4万人,为老年人提供失能、失智初筛服务超100万人次,新增托位1.6万余个、总数超过4万个。
高质量发展支持要素更加健全,全年招录医疗卫生人才8132人,执业医师总数达5.06万人,执业护士总数达5.44万人,首次整建制组建25人医疗队赴赤道几内亚开展援外医疗任务,79家机构获得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GCP)备案,试点建设10家研究型医院、20个研究型学科,广东省首批具有较高临床科研价值及转化潜力的优秀医药成果20%来自深圳,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在36个城市中综合评分排名第一。
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以及修订后的医疗条例、中医药条例正式施行,发布《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9个。推行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智慧卫监’推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创新”作为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经验向全省推广。
“十四五”中期调整:构建高质量发展十大新体系
经过持续多年的快速强基扩容,深圳已经建成56家三级医院,926家社康中心,初步确立顶天立地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健康深圳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新增三甲医院14家(共32家),新增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提升到84.18%,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93岁。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到2025年,要将深圳建设成为一流健康城市、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指出,从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判断,深圳的医疗资源配置已从“打基础、保供给”转向“建高地、提质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4年起,“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进入下半段,深圳要坚持“优体系、建高地、提质量、保健康”工作主线,调整完善卫生健康发展策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十大新体系,分别为优质高效新体系、区域协作新体系、医教协同新体系、科卫融合新体系、“三医协同”新体系、医防协同新体系、健康服务新体系、数字孪生新体系、运营管理新体系、综合治理新体系。
一是构建优质高效新体系。下一步,深圳将加快完善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贯彻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促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的通知》,修订《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出台《市级医疗中心建设规范》,落实《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规范》,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二是构建区域协作新体系。在广深“双城联动”中与广州形成协同发展效应,继续支持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广州地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医院在深圳办学办医,强化深圳在打造“广深医疗卫生高地”中的定位。在湾区建设中与港澳形成引擎效应,依托港大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深港医疗合作“两大基础平台”,建设跨境医疗服务、人才培训、临床研究、质量认证、中医药协作“五大中心”,支持前海打造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用好河套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临床试验中心,强化深圳的“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深圳的几家省高水平医院,与东莞、惠州等“深圳都市圈”周边城市的医疗机构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专科医疗联盟,支持三级医院扩大都市圈医疗辐射力。
三是构建医教协同新体系。推动建立医学教育联席会议机制,支持并协同教育部门完善医学院校规划布局,强化本土医学院对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统筹管理,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大数据”“医学+海洋科学”“医学+材料科学”等新医科建设,增设医学硕士、博士点,争取更多医学研究生招生指标。
四是构建科卫融合新体系。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强化科研枢纽作用,统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医学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和培养临床研究“大PI”、医学研究“大PI”和医生科学家,支持研究型医院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互派人员、交叉任职,实行双聘制,探索完善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更强激励机制。
五是构建“三医协同”新体系。医保、医疗、医药从“三医联动”走向更紧密的“三医协同”,发挥财政性资金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作用,引导公立医院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工作,完善药品耗材招采政策和经办规程,优先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项目纳入调整范围。
六是构建医防协同新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及风险人群管控等应对处置措施中的协同配合,推动市三医院在传染病诊疗救治、监测检测、教育培训、科研创新、应急演练方面一体化发展,支持市疾控中心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加强街道公共卫生中心和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七是构建健康服务新体系。出台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扩大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培育医疗美容、互联网医疗、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口腔医疗、健康体检、医疗旅游、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新型健康消费,加快推进南山太子湾国际医院、南山华厦眼科医院、坪山希玛国际眼科医院、大鹏新区泰康之家鹏园康复医院等社会办医建设项目,推动前海泰康国际医院尽快建成运营,推动社康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安宁疗护机构“三位一体”融合发展,2025年实现托育服务社区全覆盖。
八是构建数字孪生新体系。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实时双向同步映射及虚实交互,全面梳理医疗卫生业务和应用系统,推动业务清单化、清单表单化、表单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数字化、数字智能化,推动临床、公卫、急救、采供血、妇幼、社康、医院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多维度集成,建设数字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新生态支持服务。
九是构建运营管理新体系。建强医院领导班子,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名院长,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优化“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学科发展、特聘岗位政策,建立一套符合医疗卫生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体系,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合理调整内部薪酬结构,推动总量内人员同岗同薪。
十是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健全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完善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履行政治责任、行使职责权力、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的监督,构建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创新大数据监管方式,建设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平台、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促进“三医”数据互通,对医疗机构实行在线监测,实施风险预警,打造卫生健康宣传精品,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2024年新增床位8000张以上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在会上发布《2024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并强调十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行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升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质量,全面实施加强医院党建促医德医风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大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查处力度,加强医德医风、行业作风建设,强化医疗纠纷源头治理。
二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深圳国际医学城规划并启动实施,完善“市二医院—大鹏医疗健康集团”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模式,启动市人民医院与盐田区,北大深圳医院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医疗联合体试点,建成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一期、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项目,推动至少7个完工项目尽快投入使用,新增床位8000张以上,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新增社康机构35家、全科医生500人以上。
三是打造一批高水平龙头医院。探索“一院一策”考核模式,逐步提高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遴选建设市级医学中心,支持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医疗中心。
四是发展医学优势重点学科群。推动市级医疗中心的主打学科更优更强发展,支持各区培育和建设一批符合基层医疗集团功能定位的学科,加大全职一流学科团队引进力度。
五是提升医教协同发展水平。出台加强医教协同若干政策措施,支持4家医学院差异化发展,建立健全附属医院科研、教学绩效考核机制,出台支持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10家试点医院建设。
六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名院长引进和培育计划,全年“招才引智”不少于6000人,引进和培养300名高精尖缺人才。
七是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升级。统筹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形成可信共享的统一卫生健康数据底座,加快深圳电子处方中心建设和试运营,逐步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范围至社会办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刷码、刷脸就医,探索“信用就医”等服务。
八是激发健康服务业发展潜能。引进和指导社会力量举办2家品牌化、连锁化高端医疗美容医院,建设5个以上体医融合示范点、5家以上体育特色医院,将“港澳药械通”适用药品、医疗器械增加至40种以上,医养结合机构数量达到33家,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医疗机构数量达到60家,全年新增托位2.2万个。
九是推进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重新组建工作,支持市疾控中心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实施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医安”“健安”等系列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无证行医等行为。
十是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推出多种类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力争全人群签约覆盖率至少提升3个百分点,依托市级医疗中心建设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指导,出台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各区至少建成1个智慧健康社区示范项目,在4个无结核城区建设试点区域实施第二轮周期评估与综合干预。来源:深圳新闻网
来源:深圳新闻网,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