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上海展 北京展 深圳展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2025深圳医博会 AI医生上岗查眼病筛癌症!聚焦广州健康医疗数据管理运用 代表委员献策“AI+医疗”

时间:2025-2-20 13:47: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昨日,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市政协委员张洪涛代表市政协联络工委、致公党广州市委会,聚焦提升广州健康医疗数据管理运用水平发言。

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智能导诊应用陆续来到了医院现实场景中,为病患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体验,成为“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的一个缩影。人工智能将如何悄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诊疗?AI应用在医疗领域还有哪些痛点问题亟需提前思考布局?在广州市两会的现场,“AI+医疗”成为代表、委员热切关注的话题。

挖掘大数据“潜能”创新医疗服务应用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洪涛表示,广州具有丰富医疗数据资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应乘势而上,树立与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发展思路,构建完整成熟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挖掘卫生健康数据潜力,赋能医疗健康服务,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健康医疗数据的应用创新。”张洪涛建议,在“诊前、诊中、诊后”三个场景,可进一步丰富医疗应用场景的落地以及相关产品的供给。

“白内障术后有眼睛不舒服的症状,我应该怎么做?”“我在外地,请问某某教授的号怎么挂?”一系列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的问题,投向了线上的广州眼科AI医生。

与传统智能问答、常规智能导诊服务不同,这位AI医生已完成多次迭代升级,背后依托的是去年6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整院启用的ChatZOC眼科大模型,从实验室到现实场景,这位上线8个多月的AI医生已经有效服务了数万名患者的在线咨询。

ChatZOC眼科大模型的手机预问诊系统

广州眼科AI医生是“AI+医疗”落地应用的一个剪影。去年,《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发布,广东将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目前,广州正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落地使用。

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表示,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有望解决传统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诸多痛点,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得以跨越空间的限制,更广泛地惠及大众。

林浩添

广州“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场景应用已有百余个

今年新年伊始,“AI+医疗”的应用进一步加速。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正式在北京上线,与多位专家大咖一起完成了诊疗服务。DeepSeek横扫各大领域,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纷纷表示,部分科室已完成了DeepSeek-R1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对AI助力提高诊疗水平进行实践探索。

实际上,广州“AI+医疗”的应用场景早已在多家医疗机构“开花”,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广州地区已有33家医疗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场景应用,共有应用场景百余个。

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AI智能导诊”和“AI预问诊”日均使用量高达2500次,累计调用超280万次,显著提升患者服务效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宫颈癌筛查AI辅助诊断系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粤睛晶”小程序让市民在家中拿着手机便可完成婴幼儿眼疾的初步筛查,首创眼病筛诊算法和智能技术应用;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筛查等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助力癌症早筛早治的精准医学建设。

“一老一小”群体有了AI医生的辅助服务

针对新生儿黄疸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打造了一款适合孩子的“保健熊”AI应用。“保健熊”自带一套新生儿黄疸远程监测、管理系统,将黄疸监测功能“装进”手机,极大程度地避免了重症黄疸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该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胡艳介绍,家长只需用手机在“保健熊”上输入宝宝的出生日期、黄疸数值等数据,AI便可基于大数据模型预测分析宝宝的黄疸危急程度。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王文英主任介绍,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该院治未病科率先引入AI机器人技术,联合研发出一款融合机器学习与中医体质理论的智能系统,该系统可精准辨识用户体质,量身定制养生方案,“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对老年人群体防未病、日常保健均有切实帮助。”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疾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针对老年人初期患病难以被识别、回答量表费时费力等传统医疗痛点持续攻关,目前已开放一套阿尔茨海默病的数字化诊断模型,正在广州市的海珠、越秀、荔湾的10多个社区试点,平均每5分钟就可完成一名老年人的筛查。

AI医生如何能更接地气?

“面对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接受AI医生、更有效地获得AI医生的服务,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也在同步思考。”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数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的罗明杰博士后表示。科研工作者发现,在AI眼科医生的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患者会与它聊天、对话,分享个人的焦虑情绪,AI医生在提供建议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安慰作用,这一“意外”功能,有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

“AI医生在研发、应用过程中,应思考数据安全性问题,不同医疗专科之间的技术误差、误诊的风险等问题,还要考虑不同患者群体的接受度。”广州市政协委员、中科中政机器人(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强表示,目前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离精准化医疗服务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

“AI+医疗”大热之际,各大医院纷纷表态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探索,未来会否出现同质化现象?对此,林浩添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成长、迭代、进化的过程。现在大部分人工智能的应用模式主要由企业端做通用的大模型,从通用大模型到专业化的医疗领域,需要输入很多数据,再进一步训练这些通用大模型,让它适应医疗领域专科的需求。“AI在专业医疗领域的应用需要很大投入,并非每个医院都负担得了。”徐强认为,对于存在共通性的诊疗领域,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共享资源、加大合作的方式,加快AI的落地应用。

“从长远来看,AI在处理海量数据、辅助诊断、协助医院管理分配资源、减少医生在重复劳动上的投入有明显优势,但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在现实中历练,完成迭代升级之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伍仞、吴婉虹 通讯员邰梦云、唐艳丽、周密、徐心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来源:广州日报,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

上一篇:深圳医博会将于2025年12月10日-12日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